引用

4291 总记录数 1 今年的记录

昼夜啮齿鼠类的视网膜受体区域:一个不成比例的大上丘。

盖拉德,F;卡顿,HJ;

与普通实验室小鼠和大鼠(1-3%)相比,尼罗草鼠(Arvicanthis niloticus)具有较高比例的视锥光感受器(30-40%),这可能是研究视网膜和初级视觉中心的视锥驱动信息处理的较好的小鼠模型。然而,除了参与昼夜节律控制的区域外,对这种啮齿动物的视网膜受体结构知之甚少。我们对玻璃体内注射霍乱毒素亚单位b后显示的视网膜投影进行了详细分析。视网膜传出物在45个皮层下结构中进行了评估。对侧突出总是占主导地位。主要对侧输入包括视交叉上核、背外侧膝状核(dLGN)、膝间小叶、腹侧膝状核(大细胞部分)、丘脑后侧核、全部6个顶盖前核、上丘浅层(SC)和副视系统的主要核。对侧眼的末梢也定位于dLGN的一个未命名的区域以及膝状下丘脑核。同侧输入主要分布在视交叉上核、dLGN、膝间小叶、膝状核腹侧大细胞部分内扇区、橄榄盖前核和SC视层。基底前脑和中缝背核均未检测到视网膜传入。形态测量显示,与大鼠和小鼠相比,SC的浅层相对于其他视网膜受体区域和大脑大小不成比例地增大。我们认为这反映了锥驱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SC的选择性投射。J. compp神经杂志521:1699- 1726,2013。 2012 Wiley Periodicals, Inc.

Baidu
map